Jun 29, 2009

國三數學課本

國二時在外掃區撿到一本國三的數學課本,課本都寫得淺顯易懂,所以兩三下就翻完了,也覺得幾何題很有趣。不過由於沒有過人的天賦,加上注意力很容易因為其他有趣的事轉移(像是做白日夢),所以「高中聯考」之後就只碰過幾分鐘的幾何學。大一時學校的總圖還沒搬家,悶熱的空氣加上愛打瞌睡的天性,還來不及沉浸在剛找到的幾何學書籍,就結束了短短幾分鐘的邂逅!

中午在麥當勞的白日夢上演了這段往事,記得國三時的一次考式,卷子上的幾何題出得比較特別,寫完證明方法後整個欄位都被填滿了,然而交換卷子後同學卻說他看不懂,那時我還很有自信的請他去問老師對不對,結果是對了,不過老師說:「不知道我是怎麼學的!」事件的經過不怎麼重要,不過這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,直到現在都是同一個模式。


如果問題是A,答案是Z,可能存在最佳解法M,我的思路常常變成ABCZ或是ADEMZ,B或D是前幾個在腦袋裡浮現的解法,是「邏輯上」可行的做法,然後不斷的往前延伸,直到一連串邏輯上可行的解法達到Z,因為M比其他的路隱晦許多,所以雖然沒找到最佳解,但通常可以很快地找到可用解。壞處是只要問題夠複雜,這個方法就容易走進死胡同。即使是寫程式,整個流程也是這般流泄而出,通常能很快的寫出可行的程式,再花時間最佳化。就算一開始就找到M,也沒人能保證A到Z之間有更好的解法,也許把紙對折,A和Z就自然碰上了。



三年級的數學作業有這麼一題,一段圓弧跟圓弧外的點A,畫一條直線連接A跟圓弧的圓心。問題很簡單,在弧上畫兩段不重疊的弓,它們的中垂線會在圓心相交。不過當時我可不是這們寫的,因為題目的位子畫得太好了,所以只要以A為圓心,畫個弧能夠跟本來的弧線有兩個交點,那可以少做很多事……所以從國中開始,我就有當程式員的徵兆了嗎?

No comments: